>的手,我给了她一美元,她不屑地瞄了眼,说:“小姐,”她用汉语说,“这里是
美国,哪怕一个叫花子,一美元也打发不了的。”我又给了她一美元,她说:“唷,
你以为我这个咨询如此廉价呀!”我只好再给她一美元,她这才不吭声了。
我按照这个老太太提供的地址,在华盛顿街找到一个廉价公寓安下身。这种廉
价公寓,通常都位于一家小店楼上,然后,又根据那花了三美元才获得的咨询名单
上,我找到一个每小时有七十五美分的工作。那可是个可怕的工作。本来我希望能
做个售货员,但我的英语不行。而这个工作,是为外国男人做按摩。我马上知道,
这种行当,犹如中国的四等妓女无疑,因此我马上辞掉了,并用黑墨水把那个地址
涂掉了。而其他职业,大多由广东人和台山人垄断着,这些南方人世世代代在这里,
打下了根基,发了洋财,由他们的重孙或玄孙掌握着整个华人区的命脉。
由此想到母亲曾对我说过:“我早年的生活是坎坷颠簸的,这很有道理。后来,
我就在一家甜饼工场做事。我们坐在机器边的高凳上,机器上不断运送出滚烫的小
煎饼,而我要做的,则是抓起那滚烫的金黄色的煎饼,嵌进一张命运条,然后趁着
煎饼尚未变硬时,把它们对折。这工作看着简单,却十分辛苦。你如果下手太快,
会让烫黏的面团灼痛手指,落手太慢,甜饼就会变硬,那就无法嵌进命运条,而且
这个煎饼也就报废了。
只做了一天,我的十只手指就给灼得通红通红。第二天,我的眼睛也吃不消了,
因我一天到晚得盯着煎饼看。第三天,我的臂膀都抬不起来了。但熬了一个星期后,
我就能轻松地应付这种纯属机械的操作了。这时,我才有暇发现,我的一边是个沉
默寡言的广东老妇人,她不苟言笑,至多自己用广东话唠叨一阵。我的另一边,是
个年龄与我不相上下的女工,我发现她边上盛次品的桶内,次品极少,我怀疑她根
本把那些做坏了的煎饼吃掉了。她长得很丰满。
“暧,小姐,”她常常这样压过机器的隆隆声叫我,她的声音听起来很让人愉
快,因为,她也讲国语。“你想过没有,有一天,你会出人头地地决定他人的命运?”
她这样问我。
我一下没听懂她的意思。她便顺手拈起一张命运纸用英语朗读起来:“不要在
洗衣服时与人打架,否则即使你得胜了,你的衣服也会变脏的。”
我还没能听懂,她又拣起另一张纸条念道:“钱是万恶之首,它会让你因不满
足而去盗窃。”
“什么废话!”我说着,并决定应好好学一下这些美国谚语。
“这就是命运!”那年轻女工解释着,“美国人以为这就是中国谚语。”
“可我们中国人从来没听说过这些鬼话,”我说,“这些话语毫无意义,根本
不是什么命运,只是一派胡言乱语。”
“不,小姐,”那个年轻女工咯咯地笑着,“这些晦气话就是通过我们的手,
送到其他那些倒霉鬼手里的,看看谁得到它们了。”
这个年轻女工,就是许安梅。看,就是安梅姨。现在又老又怪的安梅姨。
有一天,安梅对我说:“琳达,这个礼拜天到我们教堂来吧。我丈夫的一个朋
友,想找个中国太太,当然,他还不是美国公民,但我肯定知道,他有办法拿到公
民身份的。”就这样,我认识了你父亲龚丁。这次的结婚可不像我上次的婚姻,这
次我可以自己选择:行或者不行,我都可以自己选择。
但第一眼看见你爸,我就不大顺眼。他是个广东人!我怎能嫁给一个广东人呢?
但安梅姨却说:“这又有什么关系呢?我们已经不在中国,不再需要非找个同乡故
里的丈夫不可。在美国,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同乡。”
第一次与你父亲见面,我们两人都挺害羞的。我们各自不懂对方的方言:广东
话和国语,我们便一起去上英语课,讲英语,有时将汉字写在纸上来帮助理解对方
的意思。但对于要结成一对夫妇的男女来说,这样的谈话是远远不够的,而这样的
谈话方式,颇像英语课上的会话:“我看见一只猫,我看见一只老鼠,这是帽子。”
但我很快就觉得,你父亲是很喜欢我的。他会用中国戏剧里那种夸张的表情,
与我谈话。
比如,他手绕着自己头发,手脚不停地划动一番,我便知道,他所供职的那个
太平洋电话公司,工作有多紧张多忙乱。你实在不了解你父亲,他具有演员的天才。
后来我才发现,他的职业,并不如他所描绘得那样忙,那样重要,甚至也没那
样好。这时,我可以与你父亲用广东话对话了,我总要问他,为什么他当时不找一
个更好一点的职位?这时,他便装聋作哑了。
至今我也对自己好生奇怪,为什么我非要抓住婚姻这个字眼呢?我想,那全是
因为安梅给我灌输的那一套。她常跟我说:“在电影里,男孩和女孩传字条,然后
双双陷入爱情烦恼之中而不可自拔。你也需要做点这样的游戏,否则,待你醒悟过
来,你已成为个老太婆了。”
那晚,安梅和我在当班上,拼命搜觅命运纸条,我们想找一张合适的给你父亲。
安梅已选好了一大堆候选的纸条堆在一边。其中一条写着:“金钢钻是女孩子最好
的伴侣,对一个好朋友,你永远不要原地踏步。如果你有了这样一个想法,那就是
求婚的时候了。”
我自己选中了一条:“当家里没有另一半时,这幢房子就不能称为家。”我悄
悄把这张命运纸包在一只煎饼内,然后把这煎饼小心包好。
次日下午英语课后,我将手伸进自个的挎包,故意惊叫一声,然后从中摸出一
只甜煎饼:“看,一只甜煎饼。哎唷,整天看着这些甜煎饼都看得我倒胃口了,这
只给你吃吧!”
他接过煎饼巴哈巴喀地吃起来,一边读着嵌在里面的命运纸。我便假惺惺地凑
上去说:“那纸上写着些什么?”他不吭声,我催着他:“翻给我听听。”
那天我们正在朴次茅丝广场散步,那是个雾蒙蒙的黄昏,穿着薄呢大衣的我,
觉得冷飕飕的,因此我希望你父亲快点向我求婚,我可以早点回去了。只见他认真
地读完了那张命运纸条,然后颇严肃地说:“哎呀,spouse这个词怎么解释?待我
回家去查查字典明天再告诉你。”
第二天,他便用英语对我说:“琳达,你能做我的配偶吗?”我听了哈哈大笑,
他那个用词实在不大妥帖。就这样,我们决定结婚了。
一个月后,我们在第一浸礼会,就是我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,举行了婚礼。九
个月后,你爸和我,就拿到了我们的公民证明——一个又胖又重的男婴,你大哥温
斯顿。我之所以喜欢这个名字,是因为它由“赢得”和“吨”①两个单词组成,我
要培养一个一生可以赢得好多好多的儿子,他要赢得许多东西:钱财、声誉、富裕
的生活……那时我就想,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,一切都会有的,我怎么会料到,温
斯顿后来竟死于车祸,那时,他才十六岁!
温斯顿出世两年后,我又有了你另一个哥哥文森特,我之所以为他取这个名字,
是因为这发音很像“赢一百”,也是赚钱的声音。结果想赚钱想得太入神,我在公
共汽车急刹车时撞歪了鼻子,这以后,你出世了。
可能是那只歪鼻子改变了我,也可能是因为襁褓里的你,实在长得太像我。我
希望你这一生完美无缺,我给你取名薇弗莱,那是我们住的街名。我住在这里,但
将来你长大了,你会带着我离开这里的。
①Wins——赢得,ton——吨。——译者注
四
劳雷先生用刷子刷着我头发,我的头发依旧柔软、乌黑。
“哇,妈,你真行。婚礼上,大家都会以为你是我的姐姐的。”
我从理发镜里打量着自己,我知道自己长相上的某种缺陷,这种缺陷我也带给
了我女儿。
“哎呀,你的鼻子怎么了?”我失声叫了出来。
她看看镜子,莫名其妙地耸耸肩。“怎么了?我鼻子没什么呀!”
“它怎么有点歪曲的?”我问,的确,我发现她鼻子的一边偏歪了一点。
“怎么啦,这是你给我生成这个样的!”
“它确实是歪掉了,你得去整容医生那里弄个塑料撑架把它矫正过来。”
女儿只是无所谓地一笑,头一侧,挨着我焦虑万分的脸面,说:“别傻了,妈
妈。我们的鼻子长得都还可以,这样的鼻子令我们看上去有起伏。”
“这个‘devious’是什么意思?”我问。
“就是……曲折,喏,一条路不是坦直的,它有许多支路,我们可以走这条也
可以走那条,就好像我们俩看上去是同一脸型,其实我们是各不相同的。我们讲着
所想的,但我们各自的理解却是不同的。”
“人们会从我们长相上看出这个吗?”我问。
她笑了:“才不呢。人都有两面性。”
“这样好吗?”
“如果你能因此而如愿以偿,那当然是好的。”
我看看镜中我们母女俩,我又想到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,我实在弄不明白,
哪个是中国式的,哪个是美国式的。反正我只能两者合其一,取其一,多年来,我
一直在两者中徘徊,考虑取舍。
去年我回了阔别四十年的中国大陆,尽管我取下一切珠宝首饰,也不穿颜色过
分鲜艳的衣服,我用他们的货币,讲他们的语言,但他们仍能认出我不是纯粹的中
国人,他们还是要我支付比一般价格高几倍的外国人标准的价钱。
所以现在我常常百思而不得其解:我到底失却了什么?我又得到了什么?我不
知道,我女儿是怎样想的。
我们共有一个母亲
——吴精美的故事
一
我们的火车开始从香港进入深圳,霎时,我一阵激动,只觉得额头上汗涔涔的,
我的血管突突地跳着,从骨髓深处,我觉得一阵深切的疼痛。我想,妈讲得对,我
觉得唯有这时,自己完全变成一个中国人了。
十五岁那年,为了坚持我皮肤下面流着的中国人的血液,我与母亲大吵了一场。
当时我是旧金山市加利略中学的二年级生,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承认:我是中国人。
唯有母亲一口否认:“这没有用的!”母亲曾在上海一个著名的护士学校读过书,
她说她精通遗传学,因此不管我同意与否,她一口咬定:“唯有你出生在中国,否
则,你无法感到和想到自己是中国人。”
“总有一天你会体会到的,”我妈说,“这种感觉融化在你的血液中,等着沸
腾的时刻。”
这样的话让我恼怒、生气。可待我母亲真的显出典型的中国行为时:如与店主
喋喋不休地讨价还价,还有,当着众人剔牙撅嘴,对柠檬黄与淡粉红的不协调的搭
配等等。
但今天,当火车开进中国边界时,三十六年来,在我母亲去世以后,我坐在火
车上,带着一团归乡的梦幻,我才发现,我从来没有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
心态。
我们的第一站是广州。我的七十二岁的父亲吴坎宁,将去广州拜望她的姑母。
从十岁离开他姑母以后,他就再也没见过她。我不知是因为急于与姑母见面,还是
因为回到了中国,七十二岁的父亲像个小男孩一样,激动得坐立不安。他显得如此
地天真快乐,令我觉得简直要上去拍拍他额头和替他扣好纽扣似的。我们面对面隔
着张小茶几坐着,桌上置着两杯冷茶。这是第一次,我看见父亲泪眼盈盈。在窗外,
可以看见被小心地切割成一块一块的,整齐的黄绿色的耕地,狭狭的沟渠,像晶莹
的饰带一样,缓缓流过。村路上,三个穿着蓝外套的人影,坐在慢慢走着的牛车上。
不知为什么,这个十月清晨,中国田野上最普通的一幕,会使我双目也满噙着泪水,
似唤回我一个遥远的记忆。
三小时火车后,我们抵达广州。除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名称没有改变拼法外,几
乎中国所有城市的名称的拼法都改变了。我想这本身也就意味着,中国在各方面都
改变了。在广州与爸爸的姑母见过面后,我们将赶乘飞机会上海,在那里,我将与
我的两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见面。
她们是我母亲与她前夫所生的一对双胞胎。在战乱时从桂林出逃到重庆的途中,
她不得不把她们丢弃在路上,那是1944年抗战时期。妈曾经和我讲述过这件事,因
此我对她们的印象还是一对嗷嗷待哺的婴儿。
直至今年得到了她们的讯息后,我才知道她们还活着。
这时,这对婴儿在我印象中,变成一对五六岁的小女孩。她们并肩坐在桌子边,
轮流用毛笔写出一行行整齐的中国字:最最亲爱的妈妈,我们都活着,赶快把我们
带走吧!
当然,她们不会想到,妈妈在三个月前已经故世了。很突然地,血管爆裂而死
的。去世前一分钟,她还在向父亲抱怨着楼上的房客,马上她就紧抱着头部大声呻
吟,接着就跌在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。
因此上海来信是我父亲拆开的。这是一封长信,她们称她妈妈,她们甚至还保
留了她的一张照片。在信上,她们详细讲述了从桂林与母亲失散后至今的情况。
这封信很伤了父亲的心——他从未想到,在那另一个陌生的完全不同的世界里,
也会有人叫他的妻子为“妈妈”——他把信给了妈的老朋友琳达姨看,并请她给这
两个上海女儿写封回信,用尽可能婉转的口气告诉她们母亲的死讯。
琳达姨把这封上海来信带到喜福会里,与映映姨和安梅姨商量。因为她们知道,
多年来,我妈一直竭力在打听这两个女儿的下落,这是她朝思暮想,铭心刻骨要想
实现的事。因此,她们觉得一定要为此做些什么,来慰抚她们的老朋友的亡灵。
因此,她们这样给我的上海姐姐们写着:“最最亲爱的女儿们,我无时无刻不
在思念着你们,我从不放弃一丝努力,为了让我们能团聚。遗憾的只是,我们彼此
等候得太长久了。现在,我把与你们失散后的我的经历,详尽地跟你们说一说。……”
她们签上我母亲的名字。
待她们把一切都安排好,才跟我说起,我在上海还有两个姐姐。
“可她们还以为,来的是她们的妈妈!”我喃喃自语着。在我想象中,她们还
是一对蹦蹦跳跳的十一二岁的女孩子,她们正满怀激情地等待着与母亲的重逢,然
而事实上,母亲已经去世了。
“但是,你忍心在信上就跟她们说,她不能来了,她死了?”琳达姨说,“她
既是她们的母亲,也是你的母亲。应该由你,把事实真相告诉她们。要知道,这么
多年来,她们一直梦想着与她重逢呀!”我想她讲得是对的。
是的,我不知道,如果是母亲回去看她们,那一切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。我也
无法想象,当我与她们相遇时,一切又会怎样!她们会踞着脚尖在机场上焦虑地观
望着每一个下飞机的黑头发,可我,一下子就会认出她们的。
“姐姐,姐姐!”我会用蹩脚的中国话向她们招呼着。
“妈妈呢?”她们会笑着四下寻觅着,“她藏在哪儿了?”我便只能摇摇头,
告诉她们妈妈并没有
美国,哪怕一个叫花子,一美元也打发不了的。”我又给了她一美元,她说:“唷,
你以为我这个咨询如此廉价呀!”我只好再给她一美元,她这才不吭声了。
我按照这个老太太提供的地址,在华盛顿街找到一个廉价公寓安下身。这种廉
价公寓,通常都位于一家小店楼上,然后,又根据那花了三美元才获得的咨询名单
上,我找到一个每小时有七十五美分的工作。那可是个可怕的工作。本来我希望能
做个售货员,但我的英语不行。而这个工作,是为外国男人做按摩。我马上知道,
这种行当,犹如中国的四等妓女无疑,因此我马上辞掉了,并用黑墨水把那个地址
涂掉了。而其他职业,大多由广东人和台山人垄断着,这些南方人世世代代在这里,
打下了根基,发了洋财,由他们的重孙或玄孙掌握着整个华人区的命脉。
由此想到母亲曾对我说过:“我早年的生活是坎坷颠簸的,这很有道理。后来,
我就在一家甜饼工场做事。我们坐在机器边的高凳上,机器上不断运送出滚烫的小
煎饼,而我要做的,则是抓起那滚烫的金黄色的煎饼,嵌进一张命运条,然后趁着
煎饼尚未变硬时,把它们对折。这工作看着简单,却十分辛苦。你如果下手太快,
会让烫黏的面团灼痛手指,落手太慢,甜饼就会变硬,那就无法嵌进命运条,而且
这个煎饼也就报废了。
只做了一天,我的十只手指就给灼得通红通红。第二天,我的眼睛也吃不消了,
因我一天到晚得盯着煎饼看。第三天,我的臂膀都抬不起来了。但熬了一个星期后,
我就能轻松地应付这种纯属机械的操作了。这时,我才有暇发现,我的一边是个沉
默寡言的广东老妇人,她不苟言笑,至多自己用广东话唠叨一阵。我的另一边,是
个年龄与我不相上下的女工,我发现她边上盛次品的桶内,次品极少,我怀疑她根
本把那些做坏了的煎饼吃掉了。她长得很丰满。
“暧,小姐,”她常常这样压过机器的隆隆声叫我,她的声音听起来很让人愉
快,因为,她也讲国语。“你想过没有,有一天,你会出人头地地决定他人的命运?”
她这样问我。
我一下没听懂她的意思。她便顺手拈起一张命运纸用英语朗读起来:“不要在
洗衣服时与人打架,否则即使你得胜了,你的衣服也会变脏的。”
我还没能听懂,她又拣起另一张纸条念道:“钱是万恶之首,它会让你因不满
足而去盗窃。”
“什么废话!”我说着,并决定应好好学一下这些美国谚语。
“这就是命运!”那年轻女工解释着,“美国人以为这就是中国谚语。”
“可我们中国人从来没听说过这些鬼话,”我说,“这些话语毫无意义,根本
不是什么命运,只是一派胡言乱语。”
“不,小姐,”那个年轻女工咯咯地笑着,“这些晦气话就是通过我们的手,
送到其他那些倒霉鬼手里的,看看谁得到它们了。”
这个年轻女工,就是许安梅。看,就是安梅姨。现在又老又怪的安梅姨。
有一天,安梅对我说:“琳达,这个礼拜天到我们教堂来吧。我丈夫的一个朋
友,想找个中国太太,当然,他还不是美国公民,但我肯定知道,他有办法拿到公
民身份的。”就这样,我认识了你父亲龚丁。这次的结婚可不像我上次的婚姻,这
次我可以自己选择:行或者不行,我都可以自己选择。
但第一眼看见你爸,我就不大顺眼。他是个广东人!我怎能嫁给一个广东人呢?
但安梅姨却说:“这又有什么关系呢?我们已经不在中国,不再需要非找个同乡故
里的丈夫不可。在美国,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同乡。”
第一次与你父亲见面,我们两人都挺害羞的。我们各自不懂对方的方言:广东
话和国语,我们便一起去上英语课,讲英语,有时将汉字写在纸上来帮助理解对方
的意思。但对于要结成一对夫妇的男女来说,这样的谈话是远远不够的,而这样的
谈话方式,颇像英语课上的会话:“我看见一只猫,我看见一只老鼠,这是帽子。”
但我很快就觉得,你父亲是很喜欢我的。他会用中国戏剧里那种夸张的表情,
与我谈话。
比如,他手绕着自己头发,手脚不停地划动一番,我便知道,他所供职的那个
太平洋电话公司,工作有多紧张多忙乱。你实在不了解你父亲,他具有演员的天才。
后来我才发现,他的职业,并不如他所描绘得那样忙,那样重要,甚至也没那
样好。这时,我可以与你父亲用广东话对话了,我总要问他,为什么他当时不找一
个更好一点的职位?这时,他便装聋作哑了。
至今我也对自己好生奇怪,为什么我非要抓住婚姻这个字眼呢?我想,那全是
因为安梅给我灌输的那一套。她常跟我说:“在电影里,男孩和女孩传字条,然后
双双陷入爱情烦恼之中而不可自拔。你也需要做点这样的游戏,否则,待你醒悟过
来,你已成为个老太婆了。”
那晚,安梅和我在当班上,拼命搜觅命运纸条,我们想找一张合适的给你父亲。
安梅已选好了一大堆候选的纸条堆在一边。其中一条写着:“金钢钻是女孩子最好
的伴侣,对一个好朋友,你永远不要原地踏步。如果你有了这样一个想法,那就是
求婚的时候了。”
我自己选中了一条:“当家里没有另一半时,这幢房子就不能称为家。”我悄
悄把这张命运纸包在一只煎饼内,然后把这煎饼小心包好。
次日下午英语课后,我将手伸进自个的挎包,故意惊叫一声,然后从中摸出一
只甜煎饼:“看,一只甜煎饼。哎唷,整天看着这些甜煎饼都看得我倒胃口了,这
只给你吃吧!”
他接过煎饼巴哈巴喀地吃起来,一边读着嵌在里面的命运纸。我便假惺惺地凑
上去说:“那纸上写着些什么?”他不吭声,我催着他:“翻给我听听。”
那天我们正在朴次茅丝广场散步,那是个雾蒙蒙的黄昏,穿着薄呢大衣的我,
觉得冷飕飕的,因此我希望你父亲快点向我求婚,我可以早点回去了。只见他认真
地读完了那张命运纸条,然后颇严肃地说:“哎呀,spouse这个词怎么解释?待我
回家去查查字典明天再告诉你。”
第二天,他便用英语对我说:“琳达,你能做我的配偶吗?”我听了哈哈大笑,
他那个用词实在不大妥帖。就这样,我们决定结婚了。
一个月后,我们在第一浸礼会,就是我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,举行了婚礼。九
个月后,你爸和我,就拿到了我们的公民证明——一个又胖又重的男婴,你大哥温
斯顿。我之所以喜欢这个名字,是因为它由“赢得”和“吨”①两个单词组成,我
要培养一个一生可以赢得好多好多的儿子,他要赢得许多东西:钱财、声誉、富裕
的生活……那时我就想,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,一切都会有的,我怎么会料到,温
斯顿后来竟死于车祸,那时,他才十六岁!
温斯顿出世两年后,我又有了你另一个哥哥文森特,我之所以为他取这个名字,
是因为这发音很像“赢一百”,也是赚钱的声音。结果想赚钱想得太入神,我在公
共汽车急刹车时撞歪了鼻子,这以后,你出世了。
可能是那只歪鼻子改变了我,也可能是因为襁褓里的你,实在长得太像我。我
希望你这一生完美无缺,我给你取名薇弗莱,那是我们住的街名。我住在这里,但
将来你长大了,你会带着我离开这里的。
①Wins——赢得,ton——吨。——译者注
四
劳雷先生用刷子刷着我头发,我的头发依旧柔软、乌黑。
“哇,妈,你真行。婚礼上,大家都会以为你是我的姐姐的。”
我从理发镜里打量着自己,我知道自己长相上的某种缺陷,这种缺陷我也带给
了我女儿。
“哎呀,你的鼻子怎么了?”我失声叫了出来。
她看看镜子,莫名其妙地耸耸肩。“怎么了?我鼻子没什么呀!”
“它怎么有点歪曲的?”我问,的确,我发现她鼻子的一边偏歪了一点。
“怎么啦,这是你给我生成这个样的!”
“它确实是歪掉了,你得去整容医生那里弄个塑料撑架把它矫正过来。”
女儿只是无所谓地一笑,头一侧,挨着我焦虑万分的脸面,说:“别傻了,妈
妈。我们的鼻子长得都还可以,这样的鼻子令我们看上去有起伏。”
“这个‘devious’是什么意思?”我问。
“就是……曲折,喏,一条路不是坦直的,它有许多支路,我们可以走这条也
可以走那条,就好像我们俩看上去是同一脸型,其实我们是各不相同的。我们讲着
所想的,但我们各自的理解却是不同的。”
“人们会从我们长相上看出这个吗?”我问。
她笑了:“才不呢。人都有两面性。”
“这样好吗?”
“如果你能因此而如愿以偿,那当然是好的。”
我看看镜中我们母女俩,我又想到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,我实在弄不明白,
哪个是中国式的,哪个是美国式的。反正我只能两者合其一,取其一,多年来,我
一直在两者中徘徊,考虑取舍。
去年我回了阔别四十年的中国大陆,尽管我取下一切珠宝首饰,也不穿颜色过
分鲜艳的衣服,我用他们的货币,讲他们的语言,但他们仍能认出我不是纯粹的中
国人,他们还是要我支付比一般价格高几倍的外国人标准的价钱。
所以现在我常常百思而不得其解:我到底失却了什么?我又得到了什么?我不
知道,我女儿是怎样想的。
我们共有一个母亲
——吴精美的故事
一
我们的火车开始从香港进入深圳,霎时,我一阵激动,只觉得额头上汗涔涔的,
我的血管突突地跳着,从骨髓深处,我觉得一阵深切的疼痛。我想,妈讲得对,我
觉得唯有这时,自己完全变成一个中国人了。
十五岁那年,为了坚持我皮肤下面流着的中国人的血液,我与母亲大吵了一场。
当时我是旧金山市加利略中学的二年级生,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承认:我是中国人。
唯有母亲一口否认:“这没有用的!”母亲曾在上海一个著名的护士学校读过书,
她说她精通遗传学,因此不管我同意与否,她一口咬定:“唯有你出生在中国,否
则,你无法感到和想到自己是中国人。”
“总有一天你会体会到的,”我妈说,“这种感觉融化在你的血液中,等着沸
腾的时刻。”
这样的话让我恼怒、生气。可待我母亲真的显出典型的中国行为时:如与店主
喋喋不休地讨价还价,还有,当着众人剔牙撅嘴,对柠檬黄与淡粉红的不协调的搭
配等等。
但今天,当火车开进中国边界时,三十六年来,在我母亲去世以后,我坐在火
车上,带着一团归乡的梦幻,我才发现,我从来没有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
心态。
我们的第一站是广州。我的七十二岁的父亲吴坎宁,将去广州拜望她的姑母。
从十岁离开他姑母以后,他就再也没见过她。我不知是因为急于与姑母见面,还是
因为回到了中国,七十二岁的父亲像个小男孩一样,激动得坐立不安。他显得如此
地天真快乐,令我觉得简直要上去拍拍他额头和替他扣好纽扣似的。我们面对面隔
着张小茶几坐着,桌上置着两杯冷茶。这是第一次,我看见父亲泪眼盈盈。在窗外,
可以看见被小心地切割成一块一块的,整齐的黄绿色的耕地,狭狭的沟渠,像晶莹
的饰带一样,缓缓流过。村路上,三个穿着蓝外套的人影,坐在慢慢走着的牛车上。
不知为什么,这个十月清晨,中国田野上最普通的一幕,会使我双目也满噙着泪水,
似唤回我一个遥远的记忆。
三小时火车后,我们抵达广州。除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名称没有改变拼法外,几
乎中国所有城市的名称的拼法都改变了。我想这本身也就意味着,中国在各方面都
改变了。在广州与爸爸的姑母见过面后,我们将赶乘飞机会上海,在那里,我将与
我的两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见面。
她们是我母亲与她前夫所生的一对双胞胎。在战乱时从桂林出逃到重庆的途中,
她不得不把她们丢弃在路上,那是1944年抗战时期。妈曾经和我讲述过这件事,因
此我对她们的印象还是一对嗷嗷待哺的婴儿。
直至今年得到了她们的讯息后,我才知道她们还活着。
这时,这对婴儿在我印象中,变成一对五六岁的小女孩。她们并肩坐在桌子边,
轮流用毛笔写出一行行整齐的中国字:最最亲爱的妈妈,我们都活着,赶快把我们
带走吧!
当然,她们不会想到,妈妈在三个月前已经故世了。很突然地,血管爆裂而死
的。去世前一分钟,她还在向父亲抱怨着楼上的房客,马上她就紧抱着头部大声呻
吟,接着就跌在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。
因此上海来信是我父亲拆开的。这是一封长信,她们称她妈妈,她们甚至还保
留了她的一张照片。在信上,她们详细讲述了从桂林与母亲失散后至今的情况。
这封信很伤了父亲的心——他从未想到,在那另一个陌生的完全不同的世界里,
也会有人叫他的妻子为“妈妈”——他把信给了妈的老朋友琳达姨看,并请她给这
两个上海女儿写封回信,用尽可能婉转的口气告诉她们母亲的死讯。
琳达姨把这封上海来信带到喜福会里,与映映姨和安梅姨商量。因为她们知道,
多年来,我妈一直竭力在打听这两个女儿的下落,这是她朝思暮想,铭心刻骨要想
实现的事。因此,她们觉得一定要为此做些什么,来慰抚她们的老朋友的亡灵。
因此,她们这样给我的上海姐姐们写着:“最最亲爱的女儿们,我无时无刻不
在思念着你们,我从不放弃一丝努力,为了让我们能团聚。遗憾的只是,我们彼此
等候得太长久了。现在,我把与你们失散后的我的经历,详尽地跟你们说一说。……”
她们签上我母亲的名字。
待她们把一切都安排好,才跟我说起,我在上海还有两个姐姐。
“可她们还以为,来的是她们的妈妈!”我喃喃自语着。在我想象中,她们还
是一对蹦蹦跳跳的十一二岁的女孩子,她们正满怀激情地等待着与母亲的重逢,然
而事实上,母亲已经去世了。
“但是,你忍心在信上就跟她们说,她不能来了,她死了?”琳达姨说,“她
既是她们的母亲,也是你的母亲。应该由你,把事实真相告诉她们。要知道,这么
多年来,她们一直梦想着与她重逢呀!”我想她讲得是对的。
是的,我不知道,如果是母亲回去看她们,那一切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。我也
无法想象,当我与她们相遇时,一切又会怎样!她们会踞着脚尖在机场上焦虑地观
望着每一个下飞机的黑头发,可我,一下子就会认出她们的。
“姐姐,姐姐!”我会用蹩脚的中国话向她们招呼着。
“妈妈呢?”她们会笑着四下寻觅着,“她藏在哪儿了?”我便只能摇摇头,
告诉她们妈妈并没有